就在半个时辰之前,姜维在这书房之中秘会了马风,并托付马风将小儿子姜羽秘密带离出成都城。这是目前他唯一能做到的一件事了。他也自知当下所谋划之事风险奇大,一旦失败将是一个宗族全毁的下场。此时先让小儿子离开此处,也算是为防万一的措施。是为自己宗族留下一丝血脉的以策万全之法吧。
而自己所能做到的也唯有这么多了。须知当下曹魏方面的最高统师钟会,可也是当今世上才智高绝之仕呢。自己府中一个十来岁的小儿在人前消失个十天半月的,可能还不至于引起太大的怀疑。可是如果动静太大了,对方也就难免会产生怀疑了。
为了使得谋划之事能够顺利进行,只能让家里其他的人也一并留下,陪着自己一起冒这个天大的风险了。唉!自来家国难以两全。想要无愧于诸葛相父和子龙先师所殷殷付托的蜀汉国事,那就只能有愧对于自己的宗族家事了。
“闻君自淮南已来,算无遗策,晋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复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夫韩信不背汉於扰攘,以见疑於既平,大夫种不从范蠡於五湖,卒伏剑而妄死,彼岂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这是姜维在一个月前,为试探钟会内心想法的一篇说辞。可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呢?是的,假若此次奇谋最后能得以成功,自己对于蜀汉朝堂来说,可称得上功同再造了。如此功业,自然足以报得诸葛相父的知遇之恩了。那么自己心中之前日夜所思所想的,这种效法陶朱公泛舟五湖,或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的逍遥人生理想。自然也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实现它了。
假若自己最终不幸失败,一切自然是不用再提。只是希望羽儿能够从此平安闲逸逍遥自在地过完一生就好。可不要再为了那无用的功名利禄,而再深陷于尘俗的的泥沼之中。姜维在自己心中默默地想着。
魏咸熙元年,即公元264年元月。钟会终于接受姜维的建议,准备举兵谋反。
在这一事件当中,作为幕后推手的姜维,以高绝的才智,精准地把握了全局的态势和局中各色人等细微心态。奇谋迭出,将曹魏方面征西军集团的高层将领,甚至是当时执掌曹魏国内军政最高权柄的司马昭,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先是利用司马昭对手握军权的前线权威将领的猜忌心态,和钟会对邓艾父子在灭蜀战役中争得头功的忌妒心理。挑唆怂恿钟会为夺功而构陷邓艾父子。最后利用司马昭之手将这对强硬的死对头一手毁掉。可怜邓艾父子在陇西一线和姜维斗了大半辈子,可称得上是姜维的头号劲敌。最终没有坠马于军阵之前,却在功业将成之际折损于姜维的奇谋之手。最后甚至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也实在是令后人颇为感慨不已。
在解决了邓艾父子这一对死对头之后,姜维又运用各种手段蛊惑钟会。在不动声色之间,将钟会性格中的贪婪**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最后让钟会作出了起兵推翻司马昭,自己取而代之的决定。
其时的曹魏帝国,名义上最高的君主还是魏主曹奂。于是钟会采纳姜维的建议,伪造皇太后密诏,声称是奉密诏起兵讨伐司马昭。
当时的情形是,钟会的手中掌握着魏国征西大军的二十万最精锐的军队。而姜维手中掌握的蜀汉西北方面军的精兵也不下五万。这两股力量合流后的实力,在当时也是相当强悍可观的。再加上钟会借用了魏主皇太后密诏这面大旗,在曹魏帝国中也能得到很大一部份人的认可。在大义名份上也能说得过去。
所以一旦能够成功起事,其和司马昭集团的力量相比,也是一点都不处于劣势的。可以说胜败之机各有一半。最不济的话,据有蜀汉原来地盘,自己裂地称王也是可以办到的。
可是在事到临头之际,聪明如钟会的,却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