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200看书网 > 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4)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4)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金永才说:“灵感的迸发往往来自于偶然,但在偶然到来之前,是要付出必然的努力的。”

如今,已是乌铜走银制作大师的金永才,将古老的传统工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先后创作了百余件乌铜走银精品,获过很多大奖,还创办了“乌铜走银工艺馆”、“乌铜走银传习馆”开馆授徒,潜心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往,乌铜走银技艺是世代单传的。可以收很多徒弟,普通技艺都传,但是核心秘方只传一人,而且传男不传女。他为了让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打破了乌铜走银世代单传的规矩。目前他嫡传弟子12人,其中秘诀他传了4人。他希望他的徒弟们可以很好地将乌铜走银绝活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但是金永才选徒弟的标准很严格,人品是第一考核标准,人品不好即使天赋异禀也不要。他信佛,常说“有德人,天地宽”,在为人处世上,他也信奉这个原则。

其次要有耐性。他常说“三品”人生:从人品到作品需要六七年,从作品到精品需要十二三年,这样算来,要真正掌握乌铜走银技艺,需要二十年以上。没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

最后,还需要悟性。悟性才能保证有灵活的创新,而不是墨守成规。

最初来金大师这里报名的有36人,他从中严格甄选出了人品秉性天资各方面出众的6人收为嫡传弟子,用“云南乌铜走银”六个字分别给他们取名金云、金南、金乌、金铜、金走、金银。

然后这6人又分别再带徒弟,到目前是12人。期间,也有很多大学生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最终由于无法静下心来,干一年也就走了。他说,心静如水的人才能做出高贵神秘的“黑美人”。

谈到未来,金大师说他有两大心愿:第一是多带徒弟。第二是能真正地发挥出乌铜走银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乌铜走银最鼎盛的时代是清末民初”,金永才说道。“当时昆明有二三十家店铺经营乌铜走银器,每年仅订单就达四五千件,不少国民党军官乃至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都喜欢订做乌铜走银作为军刀装饰类礼品。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人们购买能力下降,且贵金属材料采购困难,而拥有配方的人也相继去世。直到改革开放后,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师父李加汝了”,金永才感慨道。

“我希望乌铜走银在我的手里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爱,一代代传承下来。”

乌铜走银工艺品造型典雅别致、端庄高雅,纹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色彩古香古色、黑白分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

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品相、精湛的工艺、细腻的雕工深得人们的喜爱,具有较高的研究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乌铜走银对外影响的扩大,其增值空间巨大,商业开发价值甚高。

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序繁多,细腻入微,要求所学之人要有较好的耐心,做事认真细致,头脑灵活,创新能力强,其制作工序有:

一、炼制乌铜合金

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贵金属熔炼成乌铜合金。

二、锻制乌铜片

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

三、乌铜片上錾刻图案

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线条应流畅,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刻的深度根据乌铜片的厚度而定。

四、走银

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此工序为整个乌铜走银技艺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五、成型

将走好银的乌铜片进行打磨、组装、焊接成型,或将制作好的乌铜片焊接组装在已设计制作好的金属器物相关部位上,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

六、抛光打磨

手工打磨,将初成型的器物进行清理抛光处理。(现在多用砂纸或砂轮作抛光处理)。让其显出银白色线纹。

七、捂黑处理

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这道工序也有相当的技术要求)。

由于是纯手工工艺,乌铜走银的制作工具也相当的传统,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油灯、吹管(吹火走银用)、钳子、錾子(錾刻花纹用)等,发展至今,工具的更新上增置了“皮老虎”和喷枪,用于加热和走银工序上。走银用的燃料主要有煤油、汽油、天然气。

乌铜走银的技术关键在于“走银”工序,即怎样把银走到乌铜上。不掌握好适当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热原理,乌铜片上的银将脱落,或乌铜坯将被破坏。

从金属的熔点和相融效果来说,把铜走到铁上较容易,而把银走到铜上难度较大。乌铜走银就是以其繁杂的纯手工工序造就了其细腻入微的纯美艺术品。

“走”字是乌铜走银的精髓,白亮的银行走于乌黑的铜之上,像生命流动,动作和过程跃然眼前。袁昆林像是导演,乌铜是他精心打造的场景,而银是不会出错的演员,步步为营,交相辉映。

云南昆明晋宁县人,乌铜走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从昆明市区出发,一直沿着滇池的西岸,行车四五十分钟就能到晋宁县。滇池在望,这个水边小县城总给人鱼虾旺盛之感,不过当地人更以新兴的玫瑰种植基地为荣,知道乌铜走银的不多,反而是外地人常常慕名而来寻找袁昆林。

以前要找袁昆林,还要再走半小时去到天城门村,那时候他对自己基本定位是一个农民,做乌铜走银只是农闲时的爱好,当不了正事养不了家。

这几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后,他才和一个朋友的银楼合作,在县里的商业街有了铺面和展示厅,成为一名职业的手艺人。人们称呼他以“大师”,他听了只是笑笑,脸上还是与生俱来的腼腆与纯净。

袁昆林的乌铜走银作品,雕工细腻,乌黑与闪亮交相辉映,很有文气。

乌铜走银最早出现在清朝雍正年间,石屏岳姓工匠在冶炼紫铜时,不慎落入一枚金戒指,金熔于铜,不料铸成的器皿在手的抚摸之下逐渐变得乌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