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航空工业对各种零部件的要求和普通的工业产品也是不一样的。
在地面能正常工作的设备,在高低温、高低压、振动、冲击、淋雨、盐雾等各种环境下普遍是不能正常工作的。
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各类航标军标要求。
而我们日常所能看见的,通常只是航空工业在普通工业领域非一截窄窄的投影。
如果没有杨卫宁脑中对航空工业未来发展以及各种技术前景精准的判断,中国不投入几千亿美金和几十年时间,想在航空工业有所建树,真的很难。
事实上在杨卫宁前世那个年代,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巨额投入,中国航空业一线科研团队整体素质已经超过了欧美航空强国,对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要好很多。
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歼20的电子化水平,比T50甚至F22都要好。
特别是歼20堪称逆天的飞控系统,由于这款战斗机才用了鸭翼以及全动双垂尾的布局,歼-20的气动控制面几乎达到了有史以来战斗机的极致,即使后来采用了诸多新技术的F-35也比不上。
再比如,运20的钛合金器件,大尺寸钛合金3D打印技术不仅比老美做f22的时候大幅压缩了成本,而且做出来各项指标都要好于老美。
在那个年代,很多航空工业新技术,中国非但没有落后,相反有些可能比欧美航空强国做的还要好。
但是,航空工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木桶效应。
由于中国在基础领域科学长期落后,特别是材料科学这样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的领域,不要说和老美比,就是落没的毛子还有英、法等这种技术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国家都比不了。
正因为如此,真正阻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不是那些目光短浅的技术官僚,也不是各类技术短板,而是资金投入。
钱才是未来中国航空工业能否追赶航空强国的核心问题。
在参观完132厂的生产线以后,杨卫宁思考了很久,除了仔细地梳理了脑中各项新技术的发展线外,更加感受到了肩膀上责任的重大。
自己脑中的这些技术,未来不仅可以引领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更有可能在国家将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后那段军工业的黑暗时期,航空工业最大的资金来源。